澳客官方网站-媒体人,当年姚明都得打斯杯,如今杨瀚森也一样,中国篮球这些年从未改变!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在中国篮球的历史长卷中,有些场景仿佛时光重叠,2003年,姚明以NBA球星之姿仍代表国家队出战斯坦科维奇杯;21年后的夏天,18岁的杨瀚森——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男篮新星——同样踏上了斯杯的赛场,从姚明到杨瀚森,时代在变,面孔在变,但中国篮球对大型赛事的依赖、对明星球员的使用逻辑,似乎陷入某种循环。

今年七月中旬,在浙江进行的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上,杨瀚森作为中国男篮内线核心全程出战,尽管赛前就有球迷担忧年轻球员的消耗,但教练组依然给予其大量上场时间,这一幕令不少老球迷和媒体人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夏天——那时刚在NBA打出名堂的姚明,也是如此马不停蹄地回国参赛。

一位长期跟踪报道国家队的资深记者感叹:“当年就连姚明那样的级别都得打斯杯,如今杨瀚森也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待新星、对待热身赛的方式,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

回溯至2003年,首届斯坦科维奇杯在北京举行,尽管赛事定位为“友谊赛”,但中国男篮尽遣主力,姚明、巴特尔等NBA级别球员悉数出战,才结束NBA处子赛季的姚明,几乎没有得到休整时间,就立即投入国家队的集训与热身赛程,从亚洲锦标赛到斯杯,再到奥运资格赛,姚明几乎全年无休,这种高强度、连续性的作战,无疑为后来他澳客官方网站多次应力性骨折埋下隐患。

类似的故事正发生在杨瀚森身上,这位年轻中锋刚在CBA打出亮眼赛季,就迅速被征召至国家队,从夏季集训到海外拉练,再到斯杯和高强度国际邀请赛,杨瀚森的夏季行程表密不透风,尽管外界不断呼吁“保护年轻球员”、“科学负荷管理”,但现实中,重要热身赛、商业赛事仍频繁见到这些新星疲惫的身影。

媒体人,当年姚明都得打斯杯,如今杨瀚森也一样,中国篮球这些年从未改变!

为什么中国篮球始终难以跳出这一循环?

其一,赛事运营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明星球员必须出场,斯坦科维奇杯等国际邀请赛往往依赖本土球星的号召力保证上座率和关注度,没有姚明、易建联、郭艾伦、杨瀚森这类球员压阵,赛事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的主办方、赞助商和电视台都需要明星球员保障曝光,这种利益结构多年来几乎未曾改变。

其二,国家队成绩压力始终悬在头顶,每逢大赛前夕,教练组都迫切需要通过高质量热身赛磨合阵容,而对手往往只有在与中国队交手时才会派出主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最强阵容应战,才能达到练兵效果,即便知道可能存在风险,教练组也倾向于让核心球员多打。

其三,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机制仍未实现“量产”,导致对顶尖苗子的过度依赖,二十年前我们只有一个姚明,如今我们同样只有一个杨瀚森,当稀缺人才出现时,从俱乐部到国家队,各方都希望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缺乏长期保护意识。

其四,运动员话语权有限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体育体系下,年轻球员往往难以拒绝征召或申请轮休。“为国效力”被视为至高荣誉,但也间接导致球员不敢提出合理休战要求,姚明当年如此,今天的年轻球员同样如此。

媒体人,当年姚明都得打斯杯,如今杨瀚森也一样,中国篮球这些年从未改变!

历史教训值得警醒,姚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遭遇应力性骨折,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巅峰期的长度;近年来,包括丁彦雨航、邹雨宸等多名男篮主力都因连续作战和疲劳积累导致重大伤病,如今杨瀚森才18岁,身体仍处于发育阶段,长期高负荷比赛对其骨骼、关节的潜在伤害不容忽视。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合力,中国篮协需进一步优化赛事计划,避免在非必要赛事中过度使用核心球员;俱乐部应更坚定地保护自身资产,学习欧洲俱乐部与国家队的协商机制;赛事主办方则应转变思路,逐步摆脱对单一球星的依赖,打造真正的赛事品牌价值。

从姚明到杨瀚森,中国篮球走了二十一年,倘若下一个天才中锋出现时,我们仍只能重复“当年姚明都得打,如今他也一样”的叙事,那将不仅是人才的悲哀,更是整个篮球系统的停滞,唯有建立更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更合理的赛事体系,中国篮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那一天,或许才是中国篮球真正改变的时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